中醫理論課程提供了中醫獨有及尚未普及的方法來解釋人體健康和疾病的治療理論。課程與古典和現代的文獻相互結合,讓學生在臨床,針灸及草藥的應用上更融會貫通。
這門課程主要講授中醫史,病機,診斷原则,和常用治療方法,同時涵蓋病因學和發病原理,介紹常見内科疾病的症状和體征。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能診斷常見内科疾病,準確辯證,並能正確選方用藥進行有效治療。
這門課主要講解兒科常見病,及如何用中藥、針灸和小兒推拿對症治療。內容涵蓋小兒成長發育過程簡介,兒科常用處方,嬰兒的中藥療法(經哺乳吸收),呼吸道疾病,遗尿,多動症等。這門課程能提高學生用草藥,針灸和推拿診治兒童疾病的技能。
本課程介绍陰陽五行的經典原则。陰陽五行是古代中國對自然規律的最高概括。中醫理論將這些哲學概念引入人體複雜的平衡系統,解釋人體生理與病理變化。中醫各基礎理論在本課程中都得以系统論述,如氣、血、津、神、精、臟腑,病因,病機,预防,疾病治療原则等,為其他的中醫課程奠定基础。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熟悉中醫的基本術語。為學習中醫診斷,中藥,和針灸理論打下基础。
課程目的是為學生介绍中醫文化背景,尤其是從哲學,宗教,與社會學角度來認識中醫的產生與發展變化。學生將對儒家,道家與佛教有初步了解,體會中醫理論和思維方式與中國哲學密不可分的關係。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初步掌握中醫文化哲學基础。
這一課程介绍中醫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其中望診、脉診和舌診是中醫用來收集病人症状體征的獨特方法。這門課也講解如何辦証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具中醫特色之處。學生通過分析四診搜集的信息,辨别病人的証型以確立治療原則。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知道如何采集病史掌握患者主症,並且能根據四診搜集的信息辨識基本證型。
此課程選取臨床較為複雜的病例進行講解, 詳細分析診療全程,使學生對中醫臨床治療有更直觀的認識. 學生能學會如何通過分析, 身體檢察結果和四診蒐集的信息來位病人確診. 這門課程旨在增加學生的診斷能力, 知曉診斷疑難雜症的入手點.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對中醫診對學有透徹的認識, 知道如何應對疑難雜症.
這是中醫經典古籍系列課程的第一門課(共三門)。這一課程講解《内經》中的核心概念。《内經》托名於黃帝,中醫診斷和針灸理論皆從《内經》逐漸發展而來。課程教材引用原文。教師與學生將一起誦讀,以領悟這本古代中醫經典著作的真谛。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深入理解陰陽、五行、藏象、以及經絡等中醫經典理論。
這是中醫經典古籍系列課程的第二門課(共三門)。這一課程將講解中醫經典《傷寒論》。《傷寒論》成書於東汉末年,距今約2000年,該書主要論述傷寒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傷寒論》運用六經辩證,並且幾乎完全靠中草藥進行治療。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掌握《傷寒論》中的經方和六經辩證的理論。
這是中醫經典系列課程的第三門(共三門)。《金匱要略》的作者是张仲景,成書於1700多年前。這門課講解書中主要理論概念,以及常見病症的臨床處方用藥。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能熟練掌握六經辩證理論及相應病症的處方用藥,增強臨床辯證論治的能力。
五行理論選修課可以在中醫理論系學習時同時讓學生完成五行專科課程的要求。有關五行專科課程的詳細信息,請參閱專科課程。選修課需按照老師時間與學生人數而決定是否開班。
五行的規律,是古代中國用來理解生命能量在自然界中不斷轉換的一種方式。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將學習運用五行規律,來診查和調整體内氣的運動。掌握了五行生克關係,還可治療精神層面的疾病,處理情绪上的問题。 完成本課程後,學生將能通過觀察患者的色澤,声音,氣味和情緒波動,辨識臟腑乘侮關係,並且學會運用基本的五行治療方法。
本課程從五行理論I延伸出來,更深入了解其中要素。學生將對五行能量學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治療病患。課堂將會有案例研究讓學生瞭解整體系統。
每個穴道都具有名字,歷史, 以及特定的含義和能量。本課程探討穴道的名稱,位置, 元素,以及相應的關係。本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討論,禪修,藝術和詩歌。MEL431I 研究木和火經絡上的穴道,MEL432II研究土,金,水經絡上的穴道,MEL433III做更深入的研究。
本課程介紹每個五行的主要能量。學生將學到每個五行失衡時所表現的象徵,以及病患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失衡的表現。課程也會討論到穴道以及五行的相互關係。學生將學習到自身五行的失衡, 並理解和治療病人的狀況。
本課程讓學生更能深入瞭解五行理論I&II, 並加強學生對五行治的療應用方法。您將學習如何提高五行穴位的定位精度,並進一步發展五行穴位功能與主治知識。
課程涵蓋了黃帝內經原文和評論,讓學生更瞭解陰陽,五行,及其應用到的診斷理論。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以及針灸治療方式進行討論,以及對五運六氣的勘探。
完成FCT 500內經